欢迎光临高技能人才网-最权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启航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期,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期,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此次《意见》有针对性地规定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意见》有针对性地规定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其中三个特点尤为引人关注。一是强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手段的建设和运行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及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二是要求各社会媒体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三是强调依靠基层、面向基层,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郑国光介绍说,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依靠电视、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方式,另外还有网络、电子显示屏、报纸等多种手段。但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以手机为例,目前气象台通过短信发布信息,存在许多中间的审批环节,短一点的话20分钟,长一点的可能要几个小时。如果气象灾害突发性较强,当整个审批手续完成后,灾害可能已经出现甚至已经过去了。”郑国光说。

  而关于预警信息的覆盖率问题,郑国光分析说,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气象灾害的预警覆盖率全国平均在82.3%,据此推算,目前预警的覆盖率约在85%左右。因此,怎样提高预警的覆盖率,让更多的百姓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灾害预警信息,这是《意见》提出来的一个目标。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手机靠常规的短信发布,像北京这样大的城市,一秒钟可以发400条短信,一个小时大约可以发出14万到15万条信息——这还是所有短信渠道全部用来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14万条。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即便再多增加几个通道的话,一个小时也不会超过100万条。北京如果有800万户手机,一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发到所有人手中,就需要8个小时。所以我们现在要与电信部门合作,用新的技术来进行小区全网发布,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

  因此,他指出,要实现《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一方面要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且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协调功能,加强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完善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对于重大的、突发性强的气象灾害预警,减少审批环节,建立“绿色通道”,快速、无偿发布预警信息。 

友情链接